\延长连续流动化学分析仪的使用寿命,核心在于规范操作、定期维护、精准防护,需结合仪器结构(如蠕动泵、反应管路、检测器、进样系统等关键部件)和运行特性,从日常使用、定期维护、环境控制等多维度制定措施,具体如下:
一、规范日常操作,减少人为损耗
严格遵循开机与关机流程
开机前需检查电源、气源(如载气、燃气)压力是否稳定,试剂瓶液位是否充足(避免空瓶导致泵体空转磨损),废液管是否通畅(防止废液倒吸污染管路)。
开机后先进行“基线稳定”和“管路冲洗”(用蒸馏水或空白试剂冲洗10~15分钟),再进入样品分析;关机前必须用纯水彻底冲洗管路、反应池及检测器流通池,清除残留试剂(尤其是腐蚀性、氧化性试剂如强酸、重金属溶液),避免长期残留导致管路腐蚀、堵塞或检测器污染。
合理控制运行参数
根据试剂特性和分析方法,设定合理的泵速(避免过高转速导致管路拉伸变形)、反应温度(不超过加热模块额定上限,防止加热丝老化)、进样量(避免过载导致进样阀密封件磨损)。
避免频繁切换分析方法或突然改变参数(如骤升温度、骤调泵速),减少仪器部件的瞬时负荷。
规范样品与试剂处理
样品需经过滤(用0.45μm或0.22μm滤膜)、除杂(去除悬浮颗粒、絮状物),防止颗粒物堵塞管路、磨损进样阀阀芯;含高盐、高粘度的样品需稀释后再分析,避免结晶沉积。
试剂需符合纯度要求(如分析纯或优级纯),配置后过滤并避光储存(部分试剂如显色剂易分解),定期更换变质试剂(如出现浑浊、变色),防止杂质进入系统。
二、定期针对性维护,保持部件性能
核心易损部件维护
蠕动泵:每周检查泵管是否出现老化、开裂、变形,若有磨损及时更换(建议每3~6个月整体更换一次泵管,不同通道泵管需对应型号,避免混用);定期清洁泵头滚轮,去除残留试剂结晶,保持转动顺畅。
反应管路与连接件:每月拆卸管路(尤其是弯道、接头处),用软毛刷或专用管路清洗器清除内壁残留,检查管路是否有堵塞、老化或漏液(可通过观察压力曲线是否异常波动判断);更换磨损的密封圈、接头(如PEEK接头),防止试剂泄漏腐蚀仪器内部。
进样系统:每两周清洁进样阀、采样针,用酒精棉擦拭采样针外壁去除样品残留,检查进样阀转子密封是否良好(若出现进样重复性差,可能是密封件磨损,需及时更换)。
检测器:每月清洁检测器窗口(如紫外检测器的石英窗),用无水乙醇擦拭去除油污或试剂残留;定期检查检测器光源(如氘灯、钨灯)的能量值,当能量衰减至初始值的70%以下时及时更换,避免影响检测灵敏度和稳定性。
辅助系统维护
恒温/加热模块:每季度清洁加热模块表面,去除试剂滴落形成的污垢,检查温度传感器是否准确(可通过标准温度计校准),避免温度失控导致部件损坏。
废液与试剂系统:每周清空废液桶,清洗桶内壁防止细菌滋生;定期检查试剂瓶瓶盖密封性,更换老化的进液管(避免吸液不畅),保持试剂管路无气泡(开机前需排尽管路气泡,防止气阻影响流速)。
三、优化运行环境,做好长期防护
控制实验室环境条件
仪器需放置在恒温恒湿、无腐蚀性气体、无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中:温度保持20~25℃(波动≤±2℃),相对湿度40%~60%(避免潮湿导致电路短路、金属部件生锈);远离通风橱、烘箱、离心机等设备(防止震动、热源或腐蚀性气体影响)。
避免阳光直射仪器显示屏和电路控制面板,防止部件老化;实验室电源需配备稳压装置(电压波动≤±5%),避免电压不稳损坏仪器主板、检测器等电子部件。
长期闲置时的保养
若仪器长期不用(超过1个月),需彻底清洗管路后用无水乙醇冲洗一遍(防止管路发霉),关闭电源、气源,拔掉插头;用防尘罩覆盖仪器,在仪器内放置干燥剂(如硅胶),定期更换干燥剂保持内部干燥。
每月开机运行1次(空载或用纯水循环),让泵体、加热模块等部件短暂运转,防止机械部件卡顿、电子元件受潮老化。
四、强化管理与记录,及时排查隐患
建立维护档案
详细记录每次开机时间、分析样品类型、维护内容(如更换泵管、清洗管路、更换光源)、故障现象及处理方法,通过数据追踪部件损耗规律,提前制定更换计划(如根据泵管使用时长预判更换时间)。
及时处理小故障
若发现仪器出现异常(如压力骤升、基线漂移、漏液、重复性差),应立即停机检查,避免故障扩大:例如压力骤升可能是管路堵塞,需及时拆卸清洗;漏液可能是接头松动或密封圈磨损,需紧固或更换部件,切勿带故障运行。
通过以上措施,可有效减少部件磨损、避免系统污染、降低故障概率,显著延长连续流动化学分析仪的使用寿命,同时保障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